翻版貨為主流的法律、道德和美學所不容。這展覽從街頭收集逾百商品,跳出真假的框框,嘗試視「翻版貨」為設計族譜的一部份,探討它們怎樣傳播、轉化、再創造我們的知識。展覽也 墨於知識產權和公共領域的角力。

2003 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


認親認戚

序言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專利世界裡,「原創」的寶座往往高高在上,從原創衍生的被貶為「抄襲」、「翻版」、「冒牌」、「假貨」,為法理、道德、美學所不容。如果可以暫時放下專利和真假的框框,把設計看成知識,不斷繁衍演變,那麼所謂「原創」或「冒牌」,都可以是同一個「家族」的成員,每個成員均在知識的創造及轉化上有所貢獻。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創作」是甚麼,究竟是集中在「原型」的設計?還是指知識的累積發展的成果?如果我們視商品的設計是一種知識,那麼知識怎樣在模仿中傳播、繁衍、再創作,應該在設計文化上享有更多的注意。

2.
這是一個廁紙筒。「這品牌真有這樣的產品嗎?」你可能首先會問。接著的問題可能是:「這會不會是假貨?」當名牌都出產越來越多的accessories的時候 (據聞同一品牌出產過口罩),大家都疑幻疑真,廁紙筒正是一個這樣的邊緣個案。如果這件產品是假的,我們應不應該佩服當中的創意?當然,商標是挪用的,但創新的應用也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很多時候,翻版和冒牌有趣的地方在於「意外的創意」,特別是無中生有的產品。仿Lego的解放軍模型和四方燈、出前一丁鑲珠手袋、「衰仔樂園」webcam,都挪用了著名的設計和造形應用到原來不存在的產品上。從較宏觀的文化角度來看,這些非授權產品豐富了設計的「族譜」〈可以說是「認親認戚」〉,擴闊了原來設計的在應用上的可能性。有時這類產品將原來的設計本地化了,仿Lego的解放軍模型便是一例;我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便聽過本地設計師將名牌時裝改成適合亞洲人的剪裁,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知識的繁衍。可見翻版和冒牌也可以有「正常」的設計程序和創意,只是一般的設計歷史觀以至普羅大眾往往都視此為次等的創作活動,甚少考慮在文化上的意義。

4.
有人說「剽竊是最好的致敬」,於是在藝術和設計裡有所謂「挪移」(appropriation),潮流的叫法是crossover,包括合法和不合法的。合法者有不同界別的公司合作,民間則以各種奇特的手法將不同品牌的特徵大兜亂,其中不乏令人會心微笑的例子,例如勞力士錶殼配上Swatch錶帶,又或者各式各樣的logo熱產品。姑且勿論這款LV模樣的Hello Kitty手袋是否正版,但由貴婦轉化成少女,不能不說有點顛覆的意味。
捷古華拉monogram腰袋大概是幾年前捷古華拉風頭最盛時的設計,可能是專注crossover的日本設計品牌A Bathing Ape的作品,再由香港/大陸廉價翻版。袋上的圖案混合了捷古華拉的肖像及由名牌掀起的logo熱,是對這位已故古巴革命人士的流行文化地位最傳神的註腳。

5.
翻版冒牌貨,有時會造就知識的傳播,塑造及確立了我們對於生活的某一些認知。本來紙巾就是紙巾,沒有所謂品牌。自Tempo推出市面後,紙巾有了名字,還引發很多追隨者,其中有些名字只差一個兩個英文字母,有些用上藍色漸變的包裝,「Tempo」可能是經歷得最多異化的當代設計之一。現在一個形似的名字,藍色漸變的包裝,差不多就等同了紙巾。
同樣地,大型連鎖超級市場的no frill品牌,通常外觀和招紙設計往往與「品牌領袖」相若,令某些設計深入民心,甚至等同了某些產品,好像現在我們想到洗潔精,必定會想到「拉蓋」式設計。


6.
如果聖經有版權,恐怕基督教不會傳播得那麼廣。我們也很樂意見到聖經成為人類共有資源的一部分。我們生活上很多事物也如此。當設計師應用日常的文化而成為專利設計時,我們便陷入一個吊詭之中──究竟誰「擁有」那個設計?這是否「創作」?或者「創作」是指原創概念抑或是應用轉化?版權與專利,不祇影響資訊的流通,更與創作自由息息相關。
知識不但要傳播,更需要演進;要演進,便需要基於前人的知識進行自由繁衍。如果我們只能單一地將知識和資產掛鉤,恐怕只會令知識的發展窒步,試想若果揚州炒飯可以申請專利。政府常說翻版會阻礙創作投資,但「開放源碼」(open source)運動正是將電腦軟件程式設計公開,透過用家的自行發展來完善設計,免費的Linux電腦平台便是這樣發展出來,還有日漸與微軟視窗分庭抗禮之勢。這也許可以成為保護知識產權和保護公共領域兩者角力的一個重要參考。